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会宁三苦两乐教育精神的时代内涵

会宁三苦两乐教育精神的时代内涵

2014年04月04日 09:16:43 访问量:5154

会宁县教育局文件

 

会教发〔2013115

 

 

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县委书记甘孝礼同志

《会宁三苦两乐教育精神的时代内涵》

和《弘扬传统 开拓创新 以建设西北

教育名县促进会宁小康社会建设》

两篇文章的通知

 

各乡镇教管中心、初级中学,县直学校,局机关各股室、事业单位

近日,《甘肃日报》2013419第五版)和《甘肃教育》(2013年第99—13页)先后分别刊发中共会宁县委书记甘孝礼同志的文章《会宁三苦两乐教育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传统 开拓创新 以建设西北教育名县促进会宁小康社会建设》文章高屋建瓴,深度剖析了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并结合会宁教育实际,对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弘扬和光大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对于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甘书记两篇文章印发你们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文章精神内涵

各乡镇、校要甘书记《会宁三苦两乐教育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传统 开拓创新 以建设西北教育名县促进会宁小康社会建设》两篇文章作为今年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核心资料,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学习结合工作实际,通过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座谈、交流、研讨等方式,深刻领会会宁教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积极探讨建设西北教育名县对于促进会宁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各学校要做到两篇文章内容教师人手一份每人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学习心得。

二、扎实开展活动,全面践行会宁教育精神

重塑教育形象,再创教育辉煌为主题,把对文章的学习与全县教育系统2013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入践行甘书记文章所阐述的新的历史时期会宁教育精神,为建设西北教育名县不懈奋斗

1.逐校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举行会宁教育之我见”“我的教育故事等为内容的教师论坛。甘书记文章中指出教师乐教为教育之本。各乡镇、校要根据2013年甘肃省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方案》和《关于印发会宁县教育系统2013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会教发〔2013101号)文件精神,以省上十查十看和县上重点监督的二十条内容为标准,采取强力措施,坚决扭转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强、育人意识淡薄、职业倦怠现象严重、专业发展愿景缺乏、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缓慢等不利局面,全面履行甘书记文章要求,使教师有仁爱之心、师表之怀,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成就有教育思想、教育追求、教育良知、教育实践和教育担当的现代教师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富有责任性和使命感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从而促进我县教育科学、均衡发展。

2.迅速掀起高效课堂建设热潮。以乡镇、校为单位,大力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高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科学化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全面促进素质教育

3.坚持德育为首,抓常规,促养成。各乡镇、校要全面贯彻落实2013年全县教育工作要点》和《会宁县2013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点》,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派强派齐政教、共青团、少先队等各级管理人员,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切实发挥管理职能狠抓常规和养成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有崇高品质、完美人格,善于学习,乐于学习,造就有境界、修养和水平,有素质、能力和品格的现代学生。

4.抓落实,改作风,扎实开展教育管理(推进年)活动各乡镇、校要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改进工作作风,抓好中小学减负工作,遵从教育发展规律,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5. 加强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环境和氛围。各乡镇、校要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教育系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通知》(会教发〔201393号),实行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教育,建立校、班两级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职责,不断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实施素质教育的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举行全校性的家长培训或家校沟通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各种家校联系途径,增强家校信息沟通,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并进

严格落实要求,着力提升工作成效

各乡镇、校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深刻领会甘书记文章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以乡镇、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切合实际的践行活动切实将学习和教育践行活动安排好、落实好,确保工作实效,并将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于5月底报教育局人事股。县教育局通过局领导包片、股室包乡的双包措施及时跟进乡镇、校活动开展情况,并进行专项督查。

 

附件:1.《会宁三苦两乐教育精神的时代内涵》原文(《甘肃日报》2013419第五版)

2.《弘扬传统 开拓创新 以建设西北教育名县促进会

宁小康社会建设》原文(《甘肃教育》2013年第9

9—13页)

 

 

                   会宁县教育局

                     201358

附件1

 

会宁三苦两乐教育精神的时代内涵

 

中共会宁县委书记   甘孝礼

 

会宁县是西北教育名县。长期以来,会宁人民秉承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届党委、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全社会对教育工作大力支持,教育发展成就辉煌,创造了薄弱经济基础支撑宏大教育体系的会宁教育现象,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三苦两乐精神,是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条件简陋、群众生活困难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这一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精神的要义是教育为先、学校为尊、教师为荣、学生为本、社会重教。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会宁教育的长盛不衰,进一步扩大会宁教育在西北乃至全国的影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继承和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赋予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

坚持把领导苦抓作为教育之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领导苦抓精神,关键是要遵从教育发展规律,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抓教育。领导干部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工作,切实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健全县委出主意、配班子,政府抓投入、办实事,人大政协当参谋、做监督,基层单位抓实施、出成果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深化学校人事制度、学校管理机制、教师选拔调动、教育考核评价、合作交流等领域的改革,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把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变成执政实践,真正使会宁的教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坚持把家长苦供作为教育之基。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家长苦供精神,关键是要遵从青少年成长规律,既注重物质又注重精神,家校配合,形成良性互动。要发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优良传统,始终把对教育的投入作为第一位的投入。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按照教育规律科学教育孩子;遵从青少年成长规律,学习现代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讲究方式方法,自觉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推手。要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学校、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学生培养的良好格局。要利用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载体,构建继续教育网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

坚持把社会苦帮作为教育之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社会苦帮精神,关键是要动员社会各界满腔热情为教育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环境和氛围。乡镇党政一把手要争当教育书记教育乡镇长;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体现在行动上。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捐资助学、奉献爱心,充分发挥会宁教育的品牌优势,积极衔接争取项目,联系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要采集信息,建立联系机制,形成会宁优秀人才受益于教育,会宁优秀人才反哺家乡的生动局面。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坚持把教师乐教作为教育之本。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教师乐教精神,关键是要成就有教育思想、教育追求、教育良知、教育实践和教育担当的现代教师,努力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支爱校如家的校长队伍、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的管理队伍。要把遵守职业操守作为崇高的道德追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做人之楷模、社会之楷模,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把提高业务能力作为专业成长的不懈追求,掌握教育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有效实施教学,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把终身从教和终身学习作为永恒的事业追求和理想信念,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把加强人文修养作为提高素质的第一要义,始终坚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这一信念,有仁爱之心、师表之怀,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把名师引领作为建设教育名县的重要支撑,打造一批全省、全国著名的名师、名校长,引领和带动全县教师加快成长。

坚持把学生乐学作为教育之魂。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学生乐学精神,关键是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有境界、修养和水平,有素质、能力和品格的现代学生。学校要以培养学生乐学品质为重要使命和责任,在善管上下功夫。要培育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熏陶、学生自觉行动来提高学生素养、历练身心品质、形成完美人格,让学生因爱校乐学。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掌握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让学生因善学乐学。历练学生情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能依兴趣爱好有一技之长,让学生因成功乐学

 

 

 

 

 

 

 

 

 

 

 

 

 

附件2

 

弘扬传统  开拓创新

以建设西北教育名县促进会宁小康社会建设

 

中共会宁县委书记    甘孝礼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省上下正致力于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会宁县把建立红色旅游基地、绿色产业基地、金色教育基地”“三大基地作为县策之首,更加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县大办教育的热情更加高涨、思路更加明晰,教育发展的未来更为光明。

 

百年大计:让教育成为会宁的一张亮丽明片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是中国工农红军胜利会师的革命圣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20所,在校学生12万人,教职工8000多人。长期以来,会宁人民秉承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届党委、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全社会对教育工作大力支持,教育发展成就辉煌,创造了薄弱经济基础支撑宏大教育体系的会宁教育现象,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会宁教育精神。几度寒来暑往,几度春华秋实,从会宁的七川八塬九道梁上走出了7万多名优秀学子,5000多名硕士,1000多名博士,他们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会宁还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适用技术人才,为推动会宁三农工作,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胡锦涛、温家宝、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和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在会宁视察调研时,都充分肯定了会宁教育发展成就。会宁县先后被列入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试点县、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县,获得全省义务教育工程先进县、全省教育督导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2年又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是全省唯一受到国务院表彰的县份。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的十八大为中国教育树起的一面旗。客观审视,会宁教育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少,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还不相适应;全社会缺乏有影响力的名师和名校长;教育投入的资金有限,教育条件的改善不是很快,与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政策创新力度不大,机制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与教育科学均衡发展的趋势还不相适应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会宁人民将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全县教育的发展,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戒骄戒躁的务实态度、改革创新的理念,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正视和解决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努力把会宁教育这面旗帜举得更高,把会宁教育这个品牌打得更响。

 

兴县之本:让教育托起会宁全面小康的明天

 

教育是民生之首,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宁作为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发展教育既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教育之梦,也承载着把人口大县发展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县、人才资源大县的历史重任,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何理解并发挥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战略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呢?

一是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强国必先强教。回顾历史,放眼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大国,崛起之路无不伴随着教育昌盛。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推动一流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同时,十八大还对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十八大对教育发展的新论断、新要求,高瞻远瞩、内涵深刻,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人民的意愿。结合会宁实际,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必须要进一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让更多的孩子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点燃人生梦想。 

二是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四化同步和全面小康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先进适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以前的脱贫阶段,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而在科技和信息化时代,教育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后,智力劳动很大程度上决定四化同步发展,所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特别是会宁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的农业资源不会有更大的变化,农民增收致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变化因素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是实现农村小康最可靠的保证,而新型农民的培育更离不开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教育放在推进四化同步的视角来审视,加速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小康社会建设的23项基本指标中,直接涉及教育的就有两项,一是到2020年,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6%,而目前会宁县的实现程度是58.5%,相对差距是41.5%。二是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而目前会宁县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从中看出,尽管会宁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广大群众的受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教育事业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会宁县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尽最大努力发展好教育事业,为会宁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传承创新:让 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永放异彩

 

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西北教育名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会宁县委、县政府于2012年专题研究,出台了西北教育名县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二十条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科学谋划、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全县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普及学前教育,强化小学教育,提升初中教育,做强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教育走科学发展的路子,学校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教师走专业发展的路子,学生走全面发展的路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要求是:到2015年,基本构建基础良好、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资源均衡、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会宁教育体系;到2020年,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强县、人力资源强县目标。重点任务是: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和专业建设,建设一支专家型校长、学者型教师、人文化队伍;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均衡发展;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努力提升人均受教育程度,全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这些目标,会宁全县上下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最为关键的是继承和弘扬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

会宁教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代代相承。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全县人民对教育发展厚爱三分,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土壤,塑造了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这一精神是会宁教育的灵魂所在,经历了由朴素的感性认识到深刻的理性思考,由不成熟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不断丰富。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会宁教育的长盛不衰,进一步扩大会宁教育在西北乃至全国的影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继承和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赋予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

坚持把领导苦抓作为教育之要。领导苦抓体现的是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信心和决心,是党政层面坚持科教兴县的共识。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会宁县长冯琯大办教育事业,开会讲教育,下乡抓教育,兴办民办学校,聘请民办教师,尊重知识,唯才是举,推动了会宁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的形成。1984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教育发展、提高教师待遇的教育十条教师十条意见。两个十条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保障了会宁教育发展三十年不落后。1986年,在省委办学兴教座谈会上,会宁县委书记赵国义首次提出了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之后,会宁三苦教育精神又随教育规律不断演变到五苦,再到今天的三苦两乐,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丰富,更加科学、更具时代特征。三苦两乐教育精神,是在会宁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条件简陋、群众家庭生活困难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形成的,这一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奋斗,这一精神的要义是教育为先、学校为尊、教师为荣、学生为本、社会重教。新世纪以来,会宁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西北教育名县的响亮口号,更是把教育工作始终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进学校门、议教育事、解学校难已经成为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必修课,三苦两乐精神也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领导苦抓精神,关键是要遵从教育发展规律,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抓教育。一是注重研究谋划。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教育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教育发展规律,了解和掌握一些教育知识、教育方面的政策信息,做到调研教育有方向,指导教育有方法,解决问题能到位。站在建设教育名县、教育强县的高度,遵循教育规律,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为教育改革发展把方向、定思路、出政策,切实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二是落实议教制度。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形成县委出主意、配班子,政府抓投入、办实事,人大政协当参谋、做监督,基层单位抓实施、出成果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研究探索教育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和系统设计,更加注重整体性、长远性和规范性。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下大力气改革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化学校人事制度、学校管理机制、教师选拔调动、教育评价、合作交流等领域的改革,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四是确保优先发展。坚持走穷县办大教育的路子,认真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做到事关教育的事情优先安排,事关教育的投资优先落实,事关教育的问题优先解决。始终牢固树立只有把会宁的教育放在心上,会宁人民才能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会宁的教育坚持不懈地抓上去,会宁人民才能把我们放在台上的思想,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发扬会宁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教育事业,对涉及教育的事不遗余力的去办,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变成执政实践,真正使会宁的教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坚持把家长苦供作为教育之基。家长苦供体现了广大家长传承文化传统、向往现代文明的追求和信念,是会宁人民在现实条件下摆脱贫困、教育致富的共识。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家有千石粮,不如一人在书房是千百年来会宁人民对教育的崇高追求,也是会宁老百姓对供给孩子上学的朴素认识。在会宁,孩子上学是家庭最为重大的事情。多简陋的房屋,甚至是窑洞,迎门正墙上贴满的都是孩子的奖状。为了供孩子上学,即使砸锅卖铁也在所不惜,老百姓宁可房子破一点、吃的差一些、过的苦一点、穿的旧一点,也要攒钱供孩子上学。近年来,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一些农村家庭甚至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不惜代价到县城、乡镇租房陪子女读书,这种全县普遍存在的陪读现象,饱含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苦心和执着,这也是会宁教育长盛不衰的根基所在。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家长苦供精神,关键是要遵从青少年成长规律,既注重物质又注重精神,家校配合,形成良性互动。一是继承优良传统。发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优良传统,把对教育的投入作为第一位的投入,对孩子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物质供给上积极支持。二是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注重言传身教,从严要求自己,真正做好家长的榜样和教育作用。要在全县开展家庭教育普及活动,让家长按照教育规律科学教育孩子,这是新时代家长苦供的关键所在。三是掌握科学方法。遵从青少年成长规律,学习现代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讲究方式方法,不粗暴蛮横,不拔苗助长,不一味迁就于成绩,切实改变棍棒之下出成绩的陈旧观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为根本,自觉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推手四是加强家校联系。家长要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沟通,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积极建言献策,形成学校、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学生培养的良好格局。五是提升全民思想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的施导者是家长。家长思想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要通过利用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载体,构建继续教育网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

坚持把社会苦帮作为教育之源。社会苦帮体现了社会各界把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实现脱贫致富的远见和期盼,是全社会追求文明、尊师重教的共识。在会宁,农民把盖房子、娶媳妇和建学校看做同等重要的三件大事,在过去的人民教育人民办时代,许多农民把自家的农活丢在一边,奋战在建校第一线;许多农民宁肯自己睡窑洞,也要把盖房的椽檩拿来盖学校,甚至有老人还把自己的棺木送到学校。近年来,在外地工作的会宁籍有识之士,牵线搭桥,捐资捐物,兴学重教,反哺家乡;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慷慨解囊,为会宁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近5年,会宁县共收到各类救助资金4100多万元,救助贫困学生18.2万人次;海内外有关企业、团体和个人援助1500多万元,建成希望小学60多所,这都体现了社会对会宁教育的关爱。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社会苦帮精神,关键是要动员社会各界满腔热情为教育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环境和氛围。一是形成教育发展合力。各乡镇、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发挥职能作用,凡是涉及教育的事要不遗余力抓紧抓好落实。各乡镇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对本乡镇的校舍安全、教育质量、师生管理等工作,积极参与、优先谋划、大力支持,争当教育书记教育乡镇长。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凡是涉及教育的事,一把手要亲自督查落实,勤进学校门,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体现在行动上。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教育系统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要争取把合适的人配备到合适的岗位,把优秀的教师培养成名师;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形成人人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改部门要加大教育项目的争取和支持力度,加快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财政部门要确保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等财政投入落实到位,为教育发展提供最大的财力保障;公安、交通、文化等部门要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加大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治理力度,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师生生命安全;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要加强学校食堂和学校周边食品制售安全,严防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二是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充分发挥会宁教育的品牌优势,积极衔接争取项目,联系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起牵头表率作用,在新的时期,继续把捐资助学作为社会苦帮的有效载体,为教育、为教师、为学生奉献一份爱心。三是发挥会宁籍在外人才作用。要发挥会宁学子遍及全国各地的人脉优势,采集信息,建立联系机制,形成会宁优秀人才受益于教育,会宁优秀人才反哺家乡的生动局面。四是建好管好用好会宁教育基金。根据形势发展和借鉴外地经验,会宁县设立了教育发展基金,每年对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奖励。要通过动员全县干部群众捐资、倡导社会各界捐助,不断壮大基金规模。严格基金管理,公正确定奖励对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五是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坚持把教师乐教作为教育之本。教师乐教体现了广大教师把教育事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成就幸福人生的境界和情怀,是广大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共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批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高级知识分子到会宁任教,这些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和会宁本土教师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德高望重的名师、名校长,也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会宁教师。在一代又一代会宁教师的勤奋努力下,会宁的教育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会宁在恢复高考的当年,就取得了显著成绩,并逐步形成了会宁教育现象。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教育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平台;传统农耕文化的积淀和会师精神的洗礼,让教师有了耕耘播种的土壤;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强烈的责任心,使教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会宁8000多名教育工作者,把教书育人作为神圣使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守三尺讲台,遵循教育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反复探索,乐在其中,形成了教学有规、教无定法、广采百家、自成一格的科学方法。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教师乐教精神,关键是要成就有教育思想、教育追求、教育良知、教育实践和教育担当的现代教师。要把加快建设三支队伍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努力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支爱校如家的校长队伍、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的管理队伍。一是把遵守职业操守作为崇高的道德追求。爱岗敬业,具有职业理想,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做人之楷模、社会之楷模,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二是把提高业务能力作为专业成长的不懈追求。掌握教育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特点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教育方法,掌握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给学生合适的教育。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原理与技能,理解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与策略,理解通识教育理念并锤炼形成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打造高效课堂,有效实施教学,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切实提高专业能力。三是把终身从教和终身学习作为永恒的事业追求和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学习先进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四是把加强人文修养作为提高素质的第一要义。教育的本真就是关注和爱每一个学生,要始终坚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这一信念,有仁爱之心,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有师表之怀,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五是把名师引领作为建设教育名县的重要支撑。推进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全省、全国著名的名师、名校长,提高西北教育名县含金量,引领和带动全县教师加快成长。

坚持把学生乐学作为教育之魂。学生乐学体现了莘莘学子把求学作为实现理想、改变命运的品质和志向,是广大学子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共识。会宁的学生深知生活的艰辛,理解家长的苦心,十分珍惜难得的求学机会。良好的教育土壤,父辈的言传身教,社会的熏陶感染和学校的长期培养,使敏而好学、奋发进取、积极向上成为会宁学生与生俱来的先天品质和后天形成的普遍性格。会宁孩子把实现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读书之上,千万名学子共同描摹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感人画面。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是会宁学子乐学上进的真实写照。学生们谈论最多的,相互比较的,不是谁的父母官大钱多,而是谁的学习好成绩优秀。于是,会宁的优秀学子就这样一个接一个、一茬接一茬,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学生乐学精神,关键是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有非常高的境界、修养和水平,有非常好的素质、能力和品格的现代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乐学思想是人类教育史的珍宝。我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以乐学为治学的最高境界。如何才能乐学一是必须遵循先成人后成才的原则。把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身体力行现代文明为主要内容的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每个学生求学成才的基础,培养懂礼貌、守纪律、积极上进、品格健全的一代新人。二是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掌握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三是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有一项理论研究结论,人的成功成才只有10%-15%靠智商,85%-90%靠情商。在重视学业提高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的锻炼,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觉察,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会驾驭心情,理性、科学判断身边事情,获得阳光心态;学会自我激发,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高度热忱;学会并善于交际,主动融入生活中不同场合,与同学、朋友、长辈融洽相处,以此缔造和谐快乐,赢得精彩人生。

如何让学生乐学,是学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总结一句来讲,就是学校要善管一是培育校园文化,让学生因爱校乐学要迎和时代和教育规律,打造特色文化校园,让爱心、尊重、主人的气息和温暖时刻洋溢在学生周围,通过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把德育、养成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和自主管理等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活动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校对每个学生都有记忆,让学生对学校一生回忆,以校园文化熏陶、学生自觉行动来提高学生素养、历练身心品质、形成完美人格,使他们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二是引领有效学习,让学生因善学乐学要迎和时代和教育规律,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通过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坚决摒弃应试教育和以成绩评价学生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中的多样化评价,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张扬多元个性,让学生因成功乐学要迎和时代和教育规律,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都能依兴趣爱好有一技之长。

山虽高,登则必达,路虽遥,行则必至。会宁教育和会宁小康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县人民将牢记使命,勤奋工作,充分施展才华,倾力贡献智慧,努力开创会宁教育事业新局面,全面建成西北教育名县,并以教育大发展、新跨越促进全县经济快增长、大提升,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会宁的奋斗目标。

 

 

 

 

 

 

 

 

 

 

会宁县教育局                            201358印发

- 5 -

 

编辑:李晟
上一篇:《溪柳》校刊2014年第1期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文星街21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