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有一条令人寝食难安的线,影响了古代中国

有一条令人寝食难安的线,影响了古代中国

2018年06月21日 08:05:10 来源:学习时报 访问量:884

正如古希腊的小块平原有助于形成天然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样,古代中国广袤的冲击平原也有助于形成庞大的农耕帝国和专制政体。也就是说,地理环境左右着一个地区的原始文明走向

  按说,优越的地理环境足以让中原百姓倍感优越与幸运。然而,它并未给人们带来预想的安全感。因为,在古代中国西北部,有一条令人寝食难安的线

  这条线,在中国地理课本上叫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美国学者黄仁宇把它称为“15英寸等雨线”。请打开中国地形图:从中国东北到西南,这条降水量线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将中国分割为两大区域。线的东南部是季风区,也就是受太平洋、大西洋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适宜种田;线的西北部由于大山的阻挡,是夏季风吹不到的区域,也就是非季风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干燥多风,只能放牧。非季风区尽管也有少量的内陆河与地下水灌溉的绿洲农业,但占压倒性优势的仍然是游牧经济。因此,这条线就成了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分界线,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界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界线

  或许有人会说,这条线的两侧,生态环境迥异,生活方式不同,生活资料互补,又有大山的分割,应该能做到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吧?的确,农耕区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男耕女织,一年到头忙碌而充实;游牧区的牧民逐水草而迁徙,扬鞭放牧,弯弓狩猎,一天到晚豪迈而惬意。每到农闲季节,农民拿出多余的粮食与布匹,牧民取出多余的牲畜与皮货,双方在规定的地点进行易货贸易,各取所需,互通有无,这是一种多么理想、多么祥和的农牧关系呀!但理想一向丰满,现实往往骨感。每当遇到气候干旱、牧草枯萎、牛羊锐减的年份,非季风区饥肠辘辘的牧民,根本没有多余的生活资料向农民换取救命的粮食,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闯入季风区,前去盗窃和劫掠通常有半年积蓄的种田人。零星的袭击渐渐扩大为战争,防守者则企图报复,有时也全面出击以图后发制人。这一根本原因,导致牧民与农民沿400毫米等降水线开始了连亘两千年的血腥战争。边关烽烟和战马嘶鸣,从此成为两侧民众无边的噩梦。

  依照一般思维,游牧区是无法与农耕区相抗衡的。第一是经济差距,发达的农耕业与丝织业使得农耕区积累了大量财富,而游牧区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第二是文化差距,中原地区有着先进的文化,而游牧区还停留在原始崇拜阶段,且鲜有文字;第三是体制差距,中原地区极易形成大一统的帝国,这种帝国能动员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参与战争,而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来回游走,无法进行大规模治理,只能以小部落为单位行动,尽管全民皆兵并擅长游击作战,但毕竟难以与农耕区进行正面、持久的抗衡。所以,在秦统一六国之前,草原上并未出现过任何强悍的民族共同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横扫镐京的犬戎,不过是申侯请来的雇佣军。更为极端的是,赵、燕、秦三个诸侯国,在将边境的游牧部落赶跑后,居然沿着这条线,相继修筑了长城,切断了游牧民进入中原的通道。看来,东南强、西北弱的格局,一时难以打破。

  但以上说法,不过是中原人士的一厢情愿罢了。事实上,游牧区并非弱者,他们一直通过两种方法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一是战争,二是贸易,而贸易的成本无疑更低。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竞相与草原部落进行贸易,以便从草原买到战马用于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久而久之,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关系使得草原与内地的贸易达到了一个大致的市场均衡价格,至于那些年久失修的诸侯国长城,就像如今农村家庭的门锁和高墙一样,逐渐沦落为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摆设。

  然而,当中原走向统一,自认为能够自给自足的中原王朝,为了统治区的绝对安宁,就会强制关闭原诸侯国与游牧区的边境贸易,继而在边境派驻大量的军民屯田驻戌,甚至屡屡像秦始皇一样不断加高、加固古老的长城,将游牧部落彻底隔绝在所谓的农耕文明区之外。如此一来,草原上那些可怜的小部落,通过战争获取生活资料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要想赢得与中原王朝的战争,小部落必须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大的部落联盟。于是,强大的游牧帝国出现了。

  就这样,从秦代开始,长城两侧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和军事形态。前一种是在中原王朝强盛时期,中原王朝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与兵强马壮的草原帝国在长城一线形成对峙局面,双方你来我往,时战时和,而短暂的和平常常是由中原王朝通过付出财富和女人完成的,如汉vs匈奴,西晋vs鲜卑,隋、唐vs突厥,宋vs辽、金、西夏,明vs瓦剌、后金等;后一种是在中原政权内讧、衰退时期,游牧帝国趁机越过长城,逐鹿中原,然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形成了定居民族与游牧民族统一、融合的多元帝国,如北魏、前秦、北齐、北周、元、清等。

  天长日久,由于多元帝国的持续作用,400毫米等降水线的两侧,都划入了中国版图;生活在两侧的人民,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多元帝国治下的长城,已经不再是一道防御性的城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两个邻居间的一道篱笆,多数时间是供远方游人浏览与感悟的一道风景,更多的意义则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人文地标和精神图腾。

  战马远去,烽烟已熄,一切都在变,不变的,似乎还是那条绵延万里的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及线上的苍凉奇观。

编辑:信息中心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文星街21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