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简介 > 唱着红歌走来 迎着时代扬帆(04-12)

唱着红歌走来 迎着时代扬帆(04-12)

2010年04月12日 17:50:17 来源:赵洪涛 访问量:2062

唱着红歌走来 迎着时代扬帆2010-04-12

——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发展纪实

 

魏振华  李 力

 

会宁——是一部交织着厚重历史与现实辉煌的巨著。1936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这里会师,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长征壮举。从此,会宁人民用长征精神发展了当地的教育事业,结下了丰硕成果,会宁县第二中学就是这部人文巨著中的一页。

会宁二中始建于1969年,为白银市示范性高中,占地面积83亩,学生4600多人的办学规模。近年来,在“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了“校长有身先垂范、求真务实的引领精神;班子有真抓实干、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教师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育人精神;学生有勤奋好学,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会宁二中精神。自恢复高考以来,学校为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9550名,有16人考取清华大学,10人考取北京大学, 2008年汪佩宁、裴昶华、宿文3人同时考入清华大学。学校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 “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连续四年荣获白银市普通高中质量管理一等奖。2009年学校荣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步入全国的先进行列。今年10月,校长张神明同志还以优秀的领导者身份受到中组部、教育部的邀请光荣地参加天安门国庆60周年观礼活动。

——面对优异的办学成绩,如果是一个不了解会宁的人,怎么能想象到这是一个在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县里的贫困学校的所作所为。一方面是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一方面却是学校处在一种贫困境域下的办学条件:会宁二中所处之地是一个海拔1200-2400的黄土高原,年均降水量312毫米,而蒸发量达1800毫米,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干旱贫困县之一,财政自给率不足30%,年财政赤字接近2000万元。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但很难得到财政上的强有力的后盾支持,而且还要每年承担贫困学生入学就读的高达几十万的负担。可是,会宁二中在自然条件异常艰苦,经济极其落后的情况下,由十年之前学校只有一栋教学大楼,发展到十年之后的如此规模,这其中凝聚着鲜为人知的二中教育工作者的青春和汗水;凝聚着学校领导以及教职员工无数的创业历史和感人事迹!

回顾矢志不渝、艰苦办学、勤勉不懈的过去,积淀二中办学宝贵经验。会宁二中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办学成绩实现了教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这种现象被一些媒体称为“会宁现象”。就像没有温州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没有经济领域的“温州现象”一样,要探寻“会宁现象”的内核,我们只有走进二中,,贴近二中,沿着他们走过的脚印,阅读会宁二中人的精神结构,才能明白“会宁现象”这一系统工程的构筑过程。

第一,构建和谐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构建和谐育人环境首先要从校长做起,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要解读“会宁现象”背后的会宁人,我们首先要去解读二中校长身上所蕴含的人格与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论述河生态问题时曾举例说,中国西部的祖厉河因咸度太高而使鱼类无法生存一一祖厉河从南到北穿过会宁,会宁人称她为母亲河!是母亲的贫穷,塑造了儿子的智慧;是母亲的瘦弱,孕育了儿子的刚强。按社会学理论讲,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建设首先是政府的责任,但是穷国办大教育,穷县办大教育,既使政府有三头六臂也难以为济,而就是会宁二中学校的校长,用他瘦弱的脊梁,承担着会宁教育不能承受的重任。他心里装着的不仅是教师、学生、教育教学,还装着学校建设。二中现有的致远楼、泽英楼、菁华楼、学生公寓、思源楼(即学生食堂)就是在他如夸父追日般的奔走中在不到十年内建成投入使用的。至今,如果是一个对办教育事业有贴身体会的人都难好意思张口问这些办学的资金从何而来,其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会宁现象”是现代教育理念与地区实际完美结合的典范,只有深深扎根于这片贫瘠的土地而又熟稔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能引领会宁教育的航程并从辉煌走向辉煌。当你走进会宁的田间地头,水渠沟畔,一谈起教育,老百姓就会立即说出一大群校长的名字,二中学校校长从李兰图、柏凤歧到张神明,甚至他们的脾性、爱好和特点,老百姓都如数家珍。二中人眼中的校长,并不具有远见的治校方略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但有不普通的敬业精神和非同寻常的教学艺术。二中校长是先从班主任再到教研组长,从教导主任、副校长再到校长,一个个不同的岗位书写了党和人民对他们的信任和重托。当他们走向校长岗位时,没有激烈的竞选仪式,也没有鸿篇巨制的就职演说,但这一切却早已完成,完成于他们曾挥汗如雨的课堂,完成于他们如山一样厚重的教育教学成果中。会宁二中的张神明校长年过半百了,至今带着高三化学课,并且寒暑假几乎天天在学校,却不要一分钱的补助,不要说报销手机费了。全校近5000人的大学校,有一半学生的名字张校长几乎能叫得上,甚至连每次考试的高低他也了如指掌。这就是二中校长的一个侧面,从他的身上我们似乎也能看到会宁校长抓教育教学的功夫。他们深知教学始终是学校最日常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最大的行政事务。而正是在每天和学生的目光交流中他们一次次阅读着教育对象的需求,确立和校正着办学的思想和教育的方向。正是在和教师日常的教学研讨和闲聊交谈中,他们把握着师资队伍的建设方向和教师心中的喜乐。当学生感受着良师智慧,如沐甘霖,当教师体味着益友的热忱,如履春风时,二中的校长在履行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落实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思想。正如他们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校长一样,他们首先是服务者然后才是管理者,因为服务者就是实践者,学校发展的蓝图也就形成于他们躬身服务的实践中。或许,会宁校长的管理方式或领导思想在任何一本教育管理书籍中都可以找到更详尽的解释,但珍贵的是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在中国最贫穷的土地上践行着最朴素的教育原理,也使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干旱的黄土高原上满山碧绿,硕果累累一一“我的眼里为什么常会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第二,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师生休戚与共,做精神家园的贵族。

视察,采访过会宁教育的领导与记者无不为会宁良好的校风,浓厚的学风所感动。的确,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但是面对一班班勤奋、求实、好学、守纪的学生,最好的答案则在引领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个教师身上。

会宁二中的教师有极其强烈的敬业精神。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市场的观念可以说深入人心,如何赚钱,如何去过富足时尚的生活已成为时代的话题,也成为一些人刻意追求的目标。这些,会宁的教师全都懂得他们的重要,但是,他们会对照着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所从事的职业来做分析和判断。他们深切的懂得这个社会不能没有教育,而教育工作又绝对不能缺少或离开精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群体,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这个地区的精英,别人能干来的事,只要他们在意,大多数是能干的来的。但他们却固守这块园地,用自己的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祖国的未来。他们之所以会这样,那是缘于他们有极强烈的敬业精神。他们明确的认识到,只要从事了这种职业,就得有爱心、有善心、有良心。要对得起孩子,要对得起家长,要对得起那些学生交来的浸透着他们的父母在黄土地上抠出来的学费,一旦想到这些,他们就只能有一个念头:我们得苦干,得下茬干(会宁方言,意谓下定决心)

 二中的老师们有认真钻研业务的精神,会宁的老师秉承着孔老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为了给学生一碗水,他们就得有一桶水。在这个教苑里,不论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还是四十来岁的壮年人,他们都有一种认真读书的习惯。他们以知识广博为自豪。虽然他们工资偏低,收入菲薄,但他们舍得花钱买书、订刊物。他们所教的学生之所以优秀,这是与他们知识广博,视野开阔,专业素质深厚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钻研业务这方面,他们舍得花大量的精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和娱乐时间,有的教师家里图书满室,一旦进去,那古色古香及浓郁的书卷气就会的扑面而来,令人感慨无限。

 二中的老师们还有一种狠下心来苦干的精神。要成就任何事业,如果没有踏实的苦干精神,那就绝对没有成功的希望。苦干,代表的一种决心,一种执着,一种无谓,一种克服一些困难并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一些人认为会宁教育中的“苦干”只是干的苦,苦不堪言,根本不懂科学教育、科学管理,甚至等同于蛮干,事实表明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苦干只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它并不排斥巧干,况且如果没有“苦”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或者根本找不着巧。会宁教育以及会宁教师的实践反反复复地证明着这条真理!苦干的精神源于深厚的地域文化。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朴实和朴素是他们的最基本品格,他们憎恨奸诈和狡猾,他们鄙薄和看不起那些浮躁、矜夸。

贫穷,不是我们的理由;奋斗,是我们的人生!这是一代一代会宁二中学子的人生信念。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阳光和雨露依然孕育花朵,滋润生命。也许正是由于这片土地的贫瘠,才造就了人们勤劳刻苦的精神根基,而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努力进取,奋发向上。可以说,在学生成长的岁月里,正是这种精神的养料滋养着他们每一个鲜活而美丽的日子!艰难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艰难使他们辨析出了“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因此他们在坎坷中奋斗,在贫困中腾飞!

会宁二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生活的艰难使他们在内心中深深的知道求学的不易。因此,他们大都十分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艰苦耕耘,不断地奋斗,永远的奋斗。他们洒下了一路的汗水,也播种了成功的种子。

每天早晨,天还未亮时,在学校宿舍楼及厕所附近的灯下,已经聚集了许多晨读的学生,他们唯恐失去那一刻宝贵的时光,他们唤来了黎明。在昏黄的灯光下,他们晃动的身影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高大。早、晚读期间,花园里、旗台下,教室周围,操场中,无论是学校的哪一个角落,都聚集着埋头苦读的同学。他们有的低头默诵,有的大声朗读,整个校园里充斥着琅琅的读书声。真是个“春风满园易吟诵,花香飘飘好读书”。

在会宁二中,大约有20%的在自炊灶做饭。因为他们承担不起餐厅中的日常消费,即使那并不算贵。他们只有从家里自带煤油炉、面粉、洋芋,才能尽可能少地减少花费。他们每天的饮食结构十分单调,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稍加一点油盐,再拌上一些洋芋丝,已经是十分丰盛的一顿饭。他们几乎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在寒冷的冬天,面对冰锅冷灶,面对冻得硬梆梆的洋芋蛋,他们仍然得自炊,别无它法,而且手经常冻得皲裂。他们很少用钱买菜,有的同学甚至连早餐都不吃。他们清苦,但又自得其乐。其乐融融!正因有如此的场景,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目睹后,多方奔走集资300万元,建起了“思源楼”,极大的改善了学生的饮食环境。

在会宁二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景象是为许多人所熟悉的。每周六或星期日,在校门前总会聚集着许多送面或送衣服的家长,他们衣着简朴,表情厚道。从有的家长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出他()是刚从田里下来后,顾不得换衣服或休息片刻,而直接赶到的。听到他们呼唤子女的小名,看到他们给子女送完东西后满意怜惜的表情,学子们的心也就愈发地不平静了,一股股暖意在他们身上开始流淌,一个个目标在他们心中开始定形。

就是在这样苦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以十分高涨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时刻抓紧不放松,去完成每天的计划,每周的目标。

星期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休息的时间。但会宁二中的学生在上完早自习后,并不马上离开,仍然坐在教室里温习一会儿功课,做一会儿作业。即使在星期日下午,一些同学仍旧抓紧时间,加紧学习。他们在教室里一蹲,往往就是两三个钟头。

在会宁二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打工一族”的铁杆成员。假期里,他们或是到建筑工地,或是在煤矿,为下学期的学费而奔波,而努力打工。对他们而言,能读书学习,就是他们最大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个追求,再苦再累的活他们也愿意干。开学后,看着新课本,他们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紧张艰苦的学习中。这样艰苦的求学之路,天天在他们的脚下伸展,他们坚定的求学之心,一天天将一颗颗地希望放飞!

值得使会宁二中骄傲的是,会宁二中优秀的毕业学生董亚宁(现同济大学研究生)、柴双勇(现中科院研究生)等发起成立了“会宁学子共济会”,旨在点播在校高中学生会学习,会报考志愿,对今后的人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实现“孝敬父母、感恩母校、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人生远大理想。自2007年暑期以来,组织会宁出去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的学生近1000名,深入的高中学校的课堂,讲方法、谈经验,并给准大学生们上好大学生活的第一堂课等……,这种实实在在的行动,让会宁的父老乡亲看在眼里,满意在心上。这也是我们会宁二中教育学生成人成器结出的硕果之一。

在会宁二中学子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执着的求学精神,进取精神已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每届学生去努力拼搏。     

30年来,会宁二中就是靠校长的引领,靠教师的奉献,靠学生的进取(这里当然不排除领导苦抓和家长苦供),成就了西北高考 “状元县”的美名。常言说“穷则思变”。是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会宁的校长们、老师们、学生们在逆境中奋争,在奋争中崛起,形成了新时期会宁的文化、教育氛围,推动了会宁教育的发展,也因此使会宁人才辈出而出不穷,构成了独特的会宁现象。

会宁第二中学的办学历程表明: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贯彻了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教育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走出了一条“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和谐共进”的特色办学之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甘肃省和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91120《现代教育报》刊登

编辑:李晟
上一篇:18种常见室内植物的功效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文星街21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