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师魂永驻 ——忆尊敬的王元方校长 || 作者 吴建烈

师魂永驻 ——忆尊敬的王元方校长 || 作者 吴建烈

2020年04月27日 19:23:05 访问量:2238
点上方蓝字【天南地北会宁人】免费关注


师魂永驻


——忆尊敬的王元校长


作者    ‖    吴建烈


一、四度共校

1955年王老师从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到定西中学任教,是我的汉语老师。他年轻精干,英俊潇洒;踢得一脚精彩足球,也是篮球场上的高手;定西城里刷写墙头标语的姣姣者;讲课干练,深得学生的称赞!

1958年诞生了定西师专,王老师荣升师专教务长。

1963年3月王教务长调会宁一中任校长。

1969年3月到1972年我和王主任在新创办的会宁县城关中学共事。

1977年到1983年我和王校长在新恢复的会宁一中共事。

王校长是我学生时期和工作年代尊敬的师长。

王元方校长(右)1983年调离会宁时作者送行至定西火车站在火车站相馆的最后合影


二、始功永铸

王校长先后曾在会宁的三所学校工作。而在他任职之时,都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过大跃进开门办学和六O年(1960年)大饥馑,会宁一中没有了正常秩序,学生甚少。1963年的会宁一中,人们还为能多得一颗洋芋,一块馍而苦费心思,就在这种形势下王校长到任了。白桢老师也恢复了教导主任之职,王享三任总务主任,都是行家里手。在汪之信书记、王元方校长合力运筹、领导下,上下配合,齐心协力,很快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整顿了各项工作,又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在鸦障沟的后山开荒百十亩,牧养50多只羊,种植多种农作物,补贴师生半饥不饱的生活。学校又焕发了生机,得到逐步发展,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入高校,现在会宁几所高中的部分老教师,都是那个时期从会宁一中考出去的,更多的都在外地工作,如国防大学教授,全军邓小平理论研究室主任姜汉斌是1965年考入北师大的。1968年知识青年返乡时,一中的在校学生达860多人。

1969年3月会宁一中被撒销,校址办成“五•七”红专学校,又在东关小学校址创办会宁县城关中学,王老师1971年下半年任城关中学校革委会主任,1973年学校就搬迁到新址,更名为会宁县第二中学。会宁二中在王主任领导下拓展校舍,增添设施,壮大教师队伍,扩大招生,很快发展为七百多人的大型学校,成为会宁首校。

1977年2月“五•七”红专学校迁往郭城,原址恢复新会宁一中,县革委任命王元方(二中主任为校革委主任。当年冬季就迎来因文革而停顿11年的新高考,对刚刚复校的会宁一中既是机遇,更是考验。“教育革命的春天”到了,会宁一中的首要问题是教师队伍极不匹配。王主任从四乡搜调原一中的部分教师,外行业再增补些。校内严密组织,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培训,使原有教师更新提高已荒芜了10年的专业知识,低学历的教师提升专业档次,非师范类专业的教师学教育学。按新形势修订各项管理措施;大学大讲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促进教职工很快从思想观念到工作实际全方位走出了文革阴影。政通人和,学校生机勃勃,长足发展。

会宁民间蕴藏着厚重的崇文重教观念。这种观念被“科学枝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和新高考实践在人们头脑里再激活,经学校领导的有效组织鼓励、引导,会宁一中苦教、苦学之风大兴,教风严、学风正,教学质量迅速提高,以后发展汇集成新时代的会宁“三苦”精神,这时一中学生已考入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等名校。会宁一中这时已成为后来构建起的“状元县”宝塔的一块沉稳基石。

王元方的名字将永远是会宁二中、新会宁一中发展史上闪耀着光辉的一颗亮星。

三、风范长著

王校长在会宁的20年,正是时代陷入“社教”折腾、“文革"蹂躏中,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才智的环境是很有限的。但他在会宁熬过了艰辛的岁月,为会宁这块瘠苦之地付出了风华年岁的精神,人们永远不能忘却他身上闪烁着的人格风范光彩,令我钦敬!

1964年的大年初一,我从外地赶回会宁,下了敞篷卡车在清早的极度寒冷中,我想先就近(汽车站在一中旁在一中暖和暖和。寒假中学校既停灶也无他人。当我进到王校长房子时,只见他坐着木凳双手伸向铁皮火炉,神态发愣,心有所思,炉盘上的两个馒头,皮干裂的朝外翻卷。这就是王校长的年!自后有多个寒假春节他都未回家。平时在他的衣着上都可看到自己逢补的不配色的拙劣针线。直到1972年43岁时结婚后,如此年月才算告终。

1965年县上干部下乡,王校长到老君公社。在农民家里吃煮洋芋,睡热炕,背粪、平地、熬罐罐茶……主人只知道是从县上来的老王,不知是王元方。一次在喝茶时对着上房墙上儿子带来的毕业证书,主人极有兴致的夸讲儿子聪明、爱念书,上大学给老子带来的荣耀,讲述对会宁一中的感激,对一中王校长的崇敬……王校长听着既高兴又好笑,高兴的是自己的学生考上大学,给主人的快乐,好笑的是给王元方夸赞王校长。恭听中看到被牛粪烟熏及焦黄、覆有厚厚尘土的毕业证书上,毛笔写的王元方三个字清晰可见。王校长在分享主人快乐的同时,体味着质朴的农民对学校的信赖,对教师工作的崇尚,同时在心底里感到自己对这块黄土地上教育事业的责任和工作意义。

这就是王校长对会宁农村的初次认识。

1969年5月党的“九大”召开,全国上下大庆特庆,县上布置各单位演出节目。我们城关中学的十几名教职工中,王老师是最长者,为带动大家,他鼓着勇气参加排练登台。这是我见到的王校长在会宁唯一的一次文艺活动。

为开辟学农基地,70年城关中学师生劳动,在后东山平整出20多亩水平梯田,土方量很大,劳动任务非常艰巨,当时王元方同志,还未在领导岗位上,他和师生一同上山劳动,中午喝开水,啃干馍,脸上土被汗水浸成了泥,全身就像被埋过一样。

这就是王校长,虽然身不在领导岗位,但照样发挥着领导垂范的作用。

“文革”开始大揭“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阶段,红卫兵向王校长质问一中执行的资产阶级教育路线问题时,他诚恳回答:我是校长、党支部委员学校工作的重要决策者,下面各部门的同志仅是具体工作的实施者,所以学校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责任都在我身上。他没有文过饰非、推卸责任,转嫁“罪过”。

这就是王校长的人格形象。

“文革”派性斗争疯狂时期,所有职工、干部被卷入派性群众组织,几乎无人例外,但唯独王校长没有参加派性组织。他和各派师生都保持接触。这在人们头脑都狂热发昏的时势下,实属难得的清醒冷静“他人皆醉我独醒”。 

1971年春,县上给城关中学两名选送上靖远师范的指标,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机遇,我在校内多方共商确定为高二(当时为毕业班的范文琪、陈维章,但公社以陈维章父亲有历史污点而不准。我又和王老师共议认为还是坚持党的“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重在表现”的政策,他坚定的支持了我。总算把陈维章推进了靖远师范。事实证明陈维章是一名优秀教师,后还升任了县文化局局长。

1971年整党时,解放初就到会宁,现在为城关公社工作的老干部、老党员王维义,因下乡时在一户地主成份的群众家里吃过一次饭,会上一些人认为是阶级立场不坚定,不予恢复党籍。王老师当时也为靠边站的被审查对象,不便发言。我俩交换意见后由我讲:老共产党员曾做出过显著贡献,应先恢复党籍,在党组织内进一步教育提高。会场气氛才得以改变。

这就是王校长的沉稳,政治水准政策水平。

旧一中时王校长从江西祖籍带来侄儿王彦生上学,吃住都安排在集体宿舍,学生大灶。城关中学时带侄女王良玲上学,也是同样安排,没有上老师灶。1981年夫人刘文富老师在学校基建的木工处钉了30公分大的木锅盖,为此事王校长不但批评了刘老师,还令其付了款。

这就是校长严格要求亲属,不搞特殊,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高洁作风。

我在城中和一中多年当王校长的助手。他真是“用人不疑”,信任放手。我们配合默契,工作协调。王校长每天深入学校的各个环节,没有“被遗忘的角落”,全校情况了如指掌。当发现问题时,不给具体工作人员发威、发难,也不在工作人员面前责怪分管领导。事后找主管领导说:我看某事那样做欠妥应如何如何做。或者说:你看这样做行不行?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由主管领导去纠正或补救。对下属干的好的事情,总是支持鼓励,不麻木。所以下属能大胆放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人翁精神特别强,没有怕遭斥责的后顾之忧,替领导多操心,找工作干,干好工作。有时虽辛苦,但神情愉快。会上研究问题,讨论工作,总是让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绝没有趾高气扬的架势。意见统一后,他总是一句:好了,就这样办。

这就是王校长的用人之道,领导艺术。

我在副校长岗位上32年,是在听大家叫校长的声音中度过的。可教职工对王校长的叫声仅是“老王”,学生的叫声是“王老师”。文革前叫“校长”,文革中被革职期间也是“校长”,文革后期的革委会主任时期还是“校长”,一贯连“王”字都不冠。一直把他叫走。

因为王校长对校内不论什么岗位上,份量如何,水平高低的教职工,对待态度上尊重每一个的人格,一碗水端平,不亲不疏。生活上融入职工之中;抢着吃烧洋芋,卷喇叭花(旱烟卷、摆龙门阵、聊天取笑、打乒乓球,周六晚上和几个酒友炒洋芋菜、喝106(当时社会上只有每斤1.06元的陇白甘酒……对学生喜欢头上抹一把,对男生是一句“你这个调皮鬼”,对女生是一句“你这个乖女子”,亲热和蔼有加。学生不时跑到房子里,理直气壮的“校长喝点水”。

这就是王校长尊重人,平易近人,水乳交融的同事情、师生情。

四、永别

王校长1949年20岁时从四川江津高中毕业参军,在北京高炮部队驻防三年,后又考入西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在甘肃供职到老,进入老年时因种种原因不得不离陇归蜀,但因蜀道不通,只有央夫人刘文富问道。54岁的王校长终于在1983年3月15日离开了原本不想离开的会宁。

定西火车站,列车徐徐东移,我们“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我的眼球被泪水湮没了……

1992年暑假,我专程去峨嵋中药学校看望他,王校长一家欣喜不已!一再说:“会宁是我的第二故乡”,待家里拖累少一点时,我们一定去会宁看看学校,看看同志们。会宁在王校长的情感中是何等份量啊?我一直企盼着。

王元方校长和夫人刘文富老师的合影


后来我女儿吴海兰出差四川,也去看望王校长一家。王校长倍加感激。

1996年9月6日,在一中校院里众人聚聊,我接到了刘文富的“黑色消息”——元方因患肺癌于7月3日与世长辞。情感的闸门总难以控制的,竟然嚎啕失态。“我没有等到您!…您永远、永远的离去了……”

注:本文作于2004年。

作者吴建烈,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执教40年,教导主任、副校长任上30年,为桑梓培养出大量人才。1969年3月创办会宁城关中学(二中前身)筚路蓝缕,艰苦创业;1977年会宁一中恢复,奉调任副主任,时校长因病未到任,即独挑重担,艰苦办校,奠定今会宁一中、二中陇上名校基础。从多年学校管理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体会:“强的业务、行政能力能生威;公正廉洁的品德能增威;勤奋民主的作风和超前的办学意识能助威;对师生深厚的感情能壮威;显著的办学业绩能扬威。”1991年国家教委和劳动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育部原副部长柳斌给其题词“事可语人酬对易,面无惭色去留轻”。2000年退休后被兰州市成功学校聘为校长,成为会宁踏入省城民办教育第一人。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点击右上分享到:QQ空间朋友圈
投稿视频新闻广告交流微信号mlqqlj
搜索公众号allhuining天南地北会宁人关注
编辑:信息中心
上一篇:会宁二中语文组
下一篇:赵达人老师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文星街21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