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会宁,教育是希望之路6-22

会宁,教育是希望之路6-22

2010年06月22日 15:31:34 来源: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访问量:891
会宁,教育是希望之路——解读教育带给会宁的财富效应
本报记者 周玉兰 伏润之

  “如果你想一夜暴富,最好不要投资教育。”一家股票投资网这般调侃。

  的确,教育的回报有迟缓性,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等待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

  有一点不可否认,教育让会宁人实现了人才的社会流动,实现了人才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蜕变。

  因为希望,所以重视

  4.7亿元是什么概念?是2009年会宁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5.6倍,是会宁县全县财政支出的近一半。

  去年,会宁县将4.7亿元,投给了教育。

  这只是会宁县重视教育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会宁陆续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建立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教育体制。1984年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适当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意见》更是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极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走进各个乡镇,最显眼的建筑一定是学校;最受人尊重的职业,一定是教师。

  老君初中校长康健吉告诉记者,今年学校的新教学楼已经立项,年底就能批下来300万元,这里将建起一座4层高的教学楼。

  “建成以后,这将是老君乡的地标。”康健吉自豪地说。

  站在312国道向下看,整个太平乡最显眼的,无疑是太平中学黄色的宿舍楼,校长黄志龙告诉记者,正在新建学生宿舍和食堂,总投资200多万元。以前学校过冬全凭火炉,污染大、危险大,今年冬天可以通暖气了,学生的居住环境又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2005年,针对部分高三学生在高考前还要自己做饭吃的情况。县上决定,拨款40万元,给高三应届毕业生每人300元生活补助,让他们上食堂吃饭,既能休息好,还能多补充营养。

  从那一年起,为高三应届毕业生发放生活补助,成为一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对于会宁,最大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将这批人力资源转化成人才资源,是会宁县发展的希望所在。”会宁县教育局局长张启业说。“昨天、今天、明天都是这样的发展趋势。”

  于是,对于历届会宁县委、县政府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抓教育。进入新世纪,会宁新建、改扩建校舍30万平方米,配备教学及电教设备793套,寄宿生生活设备12443套。2003年,会宁县实现“两基”达标;2009年,全县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8%和99.6%,17周岁少年初中教育完成率达到99.57%。

  谈到会宁,人们只是看到高考中榜的6万多名大学生。事实上,走过30多年的教育之路后,你会发现,从恢复高考至今,会宁还培养了20多万名初级专业技术人才,这极大提高了基层劳动者的文化素质。

  会宁教育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事实也在说明,经济落后,教育不一定落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先决性因素,对教育的态度和认知才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批又一批走出去的学子,成为“反哺”会宁的主要力量,他们带给会宁的是无穷大的希望

  刘芬合,会宁老君坡乡老君村村民。

  家里一共三间房子,一间是卧室,一间是仓库,还有一间是厨房。走进这个家,在一面黝黑的墙上,挂着数十张奖状,一旁的钉子上挂着一个塑料袋,打开一看,装着满满一叠荣誉证书。

  这些荣誉证书的主人叫牛亚龙,此刻正在中国石油大学上学。他每年的学费6000多元,通过贷款可以解决,生活费只能通过自己想办法。“生活很紧张,家里10亩地的投入和收成基本顶平。男人去白银看大门,一个月能挣1000元,我在街道支一个钉鞋摊,一年能挣2000多元钱。”母亲刘芬合感叹道。“娃娃争气,考上了。前一段时间,我听说他在食堂打工,帮一中午忙,能免费吃一顿饭。”说到儿子的难处,母亲忍不住泪流满面。“如果时间回到几年前,您还会不会借款让孩子上大学?”记者问道。“当然会,多困难都会供。”母亲抹了把眼泪,坚定地说。“等娃娃毕业了,就能把念书欠的账还上,困难是暂时的。”

  与刘芬合家一墙之隔的郭军荣老汉家里当年出了3个大学生。2006年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武威消防支队工作,一个月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大儿子工作后,老二、老三的学费都由他来负担,我们现在借的钱用不了几年都可以还清。”老汉半躺在炕上,稍显轻松地说。

  在会宁,既有刘芬合这样的困难户;也有郭军荣这样投资教育后开始逐渐受益的家庭;更多的,则是已经开始受益的家庭。

  “人们常说‘上大学马上穷,不上大学一辈子穷’。事实上,教育投资属于持续性规模投资,它的回报是有迟缓性的。表面上看,贫困地区的家庭为教育牺牲了当期消费,反过来看,一个人读书后走出去,又能够养活很多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孙百才这样说。

  教育投资的迟缓性在会宁的显现很明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上大学的会宁人,现在大多40岁左右。这些人,已经逐渐成为会宁教育“反哺”的主力!有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仅通过邮政储蓄寄向会宁的个人汇款数额达1600余万元。

  王丽琴1989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回忆起当年上大学,她感叹不已:“为了让我念书,那些年家里始终很困难。”

  毕业后,她一边供几个姊妹读书,一边攒钱给老人盖房子。1992年,老人的房子已经修缮一新。目前,王丽琴正和几个姊妹筹划着为老人修建一座二层楼。“要花15万元左右吧。”王丽琴笑着说。

  “一批又一批从会宁走出去的人,带给会宁的希望是无穷大的。我们从最小处讲,这些人至少能够让上万家庭脱贫。在一个贫困县,这应该是每个人都愿意看到的。”会宁县一位教育人士谈道。

  会宁教育,走在一条满怀希望的路上

  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是,从中学到大学,会宁的一个困难家庭如何消化高额的上学费用?

  “高中之前的读书费用,属于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范畴,在这个阶段,读书的花费相对很少。高中阶段,主要靠社会各界的捐赠,2001年以来,会宁县用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金达到2685.5万元。在所有的资助项目中,资助高中教育阶段贫困学生1.2万人次,资助金额1600万元。”会宁县教育局局长张启业谈道。

  花费最大的大学阶段的费用又将如何解决?

  “现在主要依靠‘国家生源地信用贷款’解决。”张启业回答。

  2007年,在温家宝总理的关怀下,国家银监局主席刘康明一行来到会宁考察。同年,“国家生源地信用贷款”在会宁启动,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在2007年之前,困难学生也可以贷到款,但要到学校审批,属于抵押贷款。“国家生源地信用贷款”启动后,只要有录取通知书,就能够在生源地贷到款,覆盖率是100%,而且政策也很宽松,从上大学开始,可贷14年。

  从2007年该贷款项目启动以来,已经累计向会宁学生发放贷款1.16亿元,签订有效合同1.3万人,发放贷款2.3万人次。据统计,目前的还款率超过90%。

  学费现在不是问题,如果说困难,一是困难家庭孩子的生活费很紧张,供一个孩子上学,会让困难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二是有些学生毕业后一时无法就业,产生还贷压力。

  当前紧张的就业环境,引起了会宁县各界的高度重视。会宁开始有意识强化职业教育。从全县2010年招生比例看,全县普通高中招生6400人,职业中学(中专)招生6400人,比例达到1:1。目前,全县共有职业中学四所,在校人数1万多。计划在5年内,职业教育的就业率达到98%以上。

  会宁县一位教育人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关键环节。

  对于未来,会宁教育已经开始思考。在会宁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记者看到,在农村学前教育阶段,到2013年,在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河畔等乡镇办好省二类标准幼儿园,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六年制小学全部附设学前班,到2015年,全县城乡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达到100%。

  在义务教育阶段,至2015年要使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同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争取5年内撤并学校93所,改扩建学校22所,努力保证每一位适龄人口公平享受优质教育。

  高中教育阶段,继续整合教育资源,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软件设施配备,建立资源大致均等的办学规模,坚决取缔违背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所谓重点班,彻底消除隐性教育歧视,构建学生均等、教师均等、资源均等的公平办学模式。

  同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师生安全饮水工程、农村中小学取暖改造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等实质性措施也已经纳入发展轨道。“会宁教育,正走在一条满怀希望的路上。”采访结束时,会宁县教育局局长张启业如是说。

编辑:李晟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文星街21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