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会宁教育:迎着太阳走(04-17)

会宁教育:迎着太阳走(04-17)

2010年04月17日 17:09:40 来源: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访问量:1151
会宁教育:迎着太阳走
 
 
  1.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记者 高子发 胡作政 通讯员 谢东芹 马宗祯 更新时间:2010-4-16 5:24:26 63
  1.   编者按:会宁教育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是中国教育史上特有的成功范例。在干旱贫瘠的自然条件下、穷困落后的生存环境里,崇文修德的文化底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情牵魂绕的地方领导,爱岗敬业的辛勤园丁,发奋刻苦的莘莘学子,坚守希望的痴心家长,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持续改写着基础教育的实践,不断创造着令人瞩目的奇迹,长久改变着个人、家庭的命运和全县的面貌。同时,会宁教育事业的卓异成就又与会宁基础教育的辉煌发展互动相成。这种创造性的成功教育格局,则是办健康教育、办规范教育,办阳光教育等多纬度理念构织而成的。
    引言
      说起会宁,“会师圣地”、“苦甲天下”、“西北高考状元县”全国知名。其中“西北高考状元县”,当属本土的“会宁创造”。
      “家有千石粮,不如一人在书房。”恢复高考制度32年来,会宁已向全国各类高校输送学生6万多名,更有5000多人获得硕士学位,10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近100人出国留学。会宁学子已遍及全国,走向全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之根本,社会进步之基石。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甘肃省人大代表、会宁五中副校长王锡武坦言,对于会宁这样一个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而言,教育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撑,特别是贫困农民家庭的精神支撑。县委、县政府“打好三张牌,走好六条路”的发展战略,其一就是“打金色牌,建设西北教育名县”。多年培育的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已经成为会宁教育的法宝和财富。
      人类社会,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今年1月26日,新浪网联合全国30省的40多家媒体在北京举行了教育界年度盛会——“教育改变人生,网络引领未来”新浪2009年中国教育盛典。颁奖典礼上,新浪教育频道联合新生代调查机构共同发布了权威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报告指出,当前社会中,教育是中国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唯一有效的手段,犹如一把走向社会金字塔尖的梯子。“没有道理让会宁农民的孩子世世代代封闭在大山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客座教授、会宁教育现象研究专家杨书元博士认为,个别媒体炒作“读书赌博论”,用意费解。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与人生追求,人往高处走是常理常情,2010年中直机关招录1.5万公务员,百万人参与竞争,考录比例达69:1。再说,受教育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教育是会宁的立县之本,也是会宁发展的希望。求学改变命运是积极进步的美好愿望,也是公民享有的权利,任何人没有资格、更不可能设计会宁群众和学子的人生道路,地方政府也不会用行政手段强迫或褫夺他们的选择。恢复高考32年来,中国的教育制度改变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的命运,同时,这一批批莘莘学子也在改变或正在改变着中国的命运。会宁更是如此,6万多名优秀学子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6万多个家庭的命运,“教育兴县”战略也正在改变会宁大地的贫穷面貌,进而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教育不但是系统工程,也是会宁最大的人心工程,社会工程,民生工程。小处说是圆了大山深处农家孩子的求学成才梦,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局部讲是带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处论则是顺应了国家强本固基的时代要求。
      “上大学并非城里人或有钱人的专利。”高额的学费的确令会宁农民望而生畏,但昂贵的教育成本并没有阻止会宁学子求学的脚步。会宁县政协副主席李宗孝表示,有报道说会宁遭遇“教育破产”的奇谈危言耸听!教育返贫是我国各地特别是西部一度所共有的现象,会宁也曾出现农民家庭因供学生上学而暂时陷入困顿的情况,但不至于将多数家庭推向绝境,这也是需要国家解决的教育惠普发展问题。近日发布的《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显示,房贷、子女教育等让深圳等一线大城市的幸福平均指数低于全国水平,我国最发达城市月收入20万元的中产家庭照样“透不过气”。为了让困难家庭的孩子考得上就读得起 ,国家正不断完善和健全保障体系,温家宝总理2006年就曾批示:会宁是闻名的“状元之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孩子实现求学愿望。至今,温总理对会宁教育亲自关心过问和作出批示已超过10次。在甘肃,除了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外,还有商业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等,其中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借款期限最长可达14年。2007年来,会宁县已经为13125名提出申请的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贷款总金额11641万元,国家和省财政贴息达1200万元左右,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提供了有效保障,“走投无路”之说不知从何而来。有人拿三、四年以前的调查结果印证今天的现实,显然不够客观。李宗孝说,会宁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继续努力。我们欢迎任何针对会宁教育工作的批评帮助,但若把全国高校扩招、全球金融风暴、普遍就业困难所带来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会宁教育,恐怕有失公正。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陪读,借贷,苦乐相伴。在会宁,千万个不同家庭演绎着千辛万苦供子女上学的相同故事,求学是他们共同的精神支撑,孩子维系着他们全部的希望,为此无论付出多大的物质和精神牺牲,都在所不惜。“会宁学生家长的坚毅和执著让人感动。”杨书元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付出过巨大的代价。可以说,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牺牲换取的。红军在会宁的胜利会师,新中国的诞生,就是最好的例证。会宁父老乡亲的“人梯”精神,不但浸透着人类自强图存、追求发展、团结胜利的原始渴望,还凝聚了对美好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是“穷则思变”的真实写照。
      3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成了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教育资源均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让全国孩子尽量公平地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是许多百姓的心愿和渴盼。”一些主流媒体多年来参与全国两会报道时就一直关注教育公平,“平均到均衡,公平在转变。”部分人口大省教育弱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直也在为此做着努力。“清华大学是全国人民的大学,但给甘肃的招生指标仅为北京的数十分之一。”如果甘肃高考升学率同发达省市的差距不是如此之大,谁还会再办补习班呢!甘肃省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宁一中校长郑焕明如是说。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江苏如东赴会宁支教教师陈德明认为,环境造就人。我国西部有不少像会宁这样的贫困县,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唯独会宁打造出了响亮的教育品牌,赢得了载誉九州的“状元故里”、“博士之乡”殊荣,创造了特有的“会宁教育模式”,值得深思。陈德明说,有人把甘肃会宁和江苏如东、湖北黄冈并称为领跑我国基础教育的“三驾马车”,但会宁培养一名大学生与如东、黄冈是有很大不同的,其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环境条件和培养成本,更重要的还在于生成因素中熔铸着一种宝贵的信念追求,一种闪光的奋斗精神。“穷则思变”,关键在“思”。贫瘠的土地与富集的人才,经济凹地同教育高地,见证了会宁教育的成功,也是对健康教育、规范教育、阳光教育的有力诠释。
    目标:成功教育
      2007年2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宁视察时说,一个贫困县出几万名大学生,不仅为全国、全省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当地的脱贫致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人影幢幢,书声朗朗,晨吟暮读,校园绝唱。
      无论是空气清新的早晨,还是风清月明的傍晚,走进会宁城区的几所高中,都能亲眼目睹这让人感动,令人振奋的一幕。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据甘肃地方志记载:“会宁民风淳朴、文风昌盛,崇文修德,儒士辈出”。宋元以前史录散失无考,仅明、清两代就出文武进士20名,文武举人115名,贡生369名。民国时期,会宁有大专院校毕业生69人,赴日留学生4人。
      会宁全县现有58万多人口,15万多户。按此推算,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向全国各类高校输送的学生超过现有人口的百分之十,其中每30户就有1人获得硕士学位,每150户就有1人获得博士学位。距县城百公里之外的干旱贫困山区新庄塬乡,1.5万人走出大学生1600多名。东坡一个社40多户出了40多名大学生。杜岘一个村就出了3名博士。王彦森、王彦硕兄弟,苏彩丽、苏彩萍姐妹,赵有雄、赵有健兄弟,王银邦、王铁邦兄弟,张敬仁、张敬国兄弟,柴守成、柴守玺兄弟等,都是一门双博士。会宁的窑洞里,还走出了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重要领域工作的洋博士。在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地区,聚集会宁籍毕业生五百多人。2008年9月,会宁在第三届红色旅游节期间举办了博士论坛,近30位博士、专家怀着反哺家乡的赤子之心,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成果,提出了会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我们县基础教育的贡献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肯定。”会宁的群众为此而很感自豪,也为家乡辈出的人才英杰而骄傲,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孩子上学和老天下雨。一位开出租车的张姓师傅不无感慨地说,近十年会宁连年干旱,要不是全膜双垄沟播抗旱技术,大部分山区连种子都收不回来,从大山深沟里考学出去的6万多人,至少招引6万多人外出打工,有效解决了十几万人的吃饭问题,这算不算是对国家的贡献?反过来说,这十几万人都到全国逃荒要饭,结果又会怎样?
      甘沟驿镇袁岸村的康冰就是一个力证。他们兄弟三人分别考入兰州、北京和武汉上大学,毕业后均事业有成,不但带了数十位家族亲属和本村乡亲外出致富,还为家乡修了8公里长的崔牛公路。
      在教育局局长张启业看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还为会宁经济建设培养了20万多名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为会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会宁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落后,是国家级贫困县。干旱少雨是这个农业大县的基本县情,年均1800毫米的蒸发量为年均340毫米降水量的5.3倍!1985年划归白银市辖时,国内生产总值仅0.79亿元,全部财政收入35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9元。到2009年,生产总值也不过28亿多元,一般预算收入只有31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1元。有的农民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没见过火车。艰难困苦的生存条件,祖祖辈辈与大自然的抗争,造就了会宁人坚韧朴实、敢于向自然和命运挑战的性格与斗志。
      会宁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的圣地,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大多到过会宁。10大元帅有9位、10位大将有8位到过会宁。共和国先驱者战斗的足迹遍布会宁,给这里留下了传之千古的“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红军会师精神,激励当地的干部群众不甘贫困、不畏艰辛,把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产生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曾经在会宁和白银任职的一位干部对记者说,正是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红军会师精神的激励,铸就了会宁人刚强的精神品格,使会宁人虽身处艰难,但志向高远的目标始终没有被湮灭,坚忍不拔的毅力始终没有被消磨,艰苦奋斗的传统始终没有被丢弃,重教尚学之风一直在盛行,使会宁教育迈出了跨越式步伐,造就了时代辉煌,是形成经济穷县与教育强县反差巨大的“会宁教育现象”的深层次根本原因。会宁的学生就这样的背景里一个接一个、一茬接一茬,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杨书元认为,会宁的办学条件谈不上优越,师资力量算不上雄厚,支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相对薄弱,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超越了物质条件,成为会宁教育振兴的关键和动力之源。他从内涵和外延上把这种精神概括为“大地精神”,即给予精神、支撑精神和奉献精神。郑焕明告诉记者,新任的县委书记、县长初到会宁,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必涉教育,走访的第一站必是学校,倘若能抽空,也总是独自到校园来走走,看看,听听,那可是一种全身心的倾注啊。会宁的家长爱孩子,则是真爱,会爱,无怨无悔,坦荡牺牲。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更为会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这里有苦,也伴着乐。至于会宁的教师和学生,简直就是奉献和拼搏的化身,这支优秀教师队伍达到的智慧和境界、付出的汗水和感情,学生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发奋成才的志向,都少有人及。这里有乐,也浸透着苦。会宁的教育,就是在苦和乐的交织中演绎着唯物辩证的法则。
      甘肃省特级教师、甘肃省劳动模范、会宁二中校长张神明,连续12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高考成绩一直超过全省均线。担任校长10多年来,呕心沥血于教研教改,殚精竭虑于基本建设,带领会宁二中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他个人作为甘肃优秀教师代表荣耀地出席了国庆60周年庆典和联欢晚会。
      甘肃省骨干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雷玉芳,悉心育人,创新教法,2005年、2008年任教“宏志班”高考化学单科均分名列全省第一,荣获各种表彰奖励20多项,
      头寨镇中湾小学校长冉树苍,把所有的力量和资财都贡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将只有86个学生,6间土坯房中湾小学办成了市级标准化学校,1997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当选“全国十大杰出职工”。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方向:健康教育
      教育和谐均衡持续发展、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争取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教育和谐均衡持续发展、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是会宁适应健康教育的形势和方向,提出的四条发展路子,同时突出“队伍建设、质量提升、布局调整”三个重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扩大办学规模,集中教育资源,实施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力争使农村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据县教育局副局长张贵荣介绍,目前,会宁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05所,在校学生14万多名,教职工近8000人。
      1982年,会宁才有了县幼儿园,至今已发展到20所,在园学生3800多名,多数乡镇都有了自己的幼儿园。
      1978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只有1.1万名,目前达到11万多名。初级中学由1978年的5所,增加到现在的50所。从1991年起,会宁就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重点突破的对象。1993年实现了普及初级阶段教育,通过了省级验收。2003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2004年完全实现了“普九”目标,通过了国家验收。
      近三年来,县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先后改建、新建了会宁县高级职业中学(县职教中心)、会宁县职业中专(郭城农业中学)2所公办职业学校,引进了会宁现代科技学校(机电工业学校)、会宁电子工业学校2所民办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万多名。
      普通高中学生已由1978年430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近2万名。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相继跨入市级示范高中的行列。1977年恢复高考之时,会宁考生只有1123人,考入大学112人。2009年高考,会宁全县二本上线3190人,其中重点上线866人。
      据应邀参加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的会宁县太平中学校长黄志龙从省教育厅得到的数据,2009年高考会宁二本上线率超出全省达30个百分点。
      教育结构失衡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为此,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在全国力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分析,到2020年,我国18-22岁的人口从1.25亿要下降至8700万。人口变化将把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10个百分点,同样为基础教育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去年召开的甘肃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郝远副省长提出我省将实行“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四个集中”原则,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不同群体公平接受教育。去年,白银市制定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计划到2015年撤并学校511所,将全市的中小学总数控制在810所左右。
      针对全县学校布局分散、布点多,整个教育结构头重脚轻、基础薄弱的状态,会宁县按照适当压缩高中、积极协调初中、大力充实小学的原则,利用五年时间调整了中小学布局和教育结构,先后撤并学校100多所,使乡中心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成龙配套,形成了“小学成面、初中成片、高中成点”的新格局。2009年出台的《会宁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计划从2009年至2015年,用近七年时间完成新一轮布局调整规划,全县办好5所普通高中和2所公办职业中学,各乡镇办好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初中和一至两所标准化的寄宿制小学,一村办好一所小学或一个教学点。
      另据了解,2007至2009年,全县举办各类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班达50多期,培训人数超过全部教职工的60%。自1985年会宁划归白银市管辖以来,全县共出版教育类著述21部,有10项成果获得省委省政府奖励,50项课题获得市委市政府奖励,290项成果获得甘肃省基础教育奖,400多项成果获得白银市基础教育奖。仅2008年,就有7项成果获甘肃省基础教育成果奖,19项成果获白银市基础教育成果奖。
      新世纪来,会宁还与许多地方、学校建立了校际、县际关系,学习引进外地先进经验。广东、陕西、青海、宁夏等省、市、县也经常组团到会宁考察学习。自2004年玛曲县与会宁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目前已有200多名藏族学生来会宁就读。2007年,在甘肃省徐守盛省长的关心下,会宁县与江苏如东县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先后有400多名教师赴如东交流培训学习,如东也派出了多批数十名教师来会宁交流帮扶指导,增强了会宁教师自身的“造血”和“换血”功能,为全县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
      对此,李宗孝将近年会宁教育的不懈努力概括为五句话:在规模发展上下功夫,在优化布局上做文章,在队伍建设上抓提高,在教育科研上求创新,在对外合作上找共赢。
    思路:规范教育
      幼儿教育提比率,义务教育求均衡,高中教育上水平,职业教育促发展。扣好基础教育链条每一环。
      2009年,我省实现“两基”的县市区达到83个,人口覆盖率为97.93%。而会宁已经在“两基”达标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
      目前,全县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99%,其中女童入学率99.99%,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8%,其中女生99.8%。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9%,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9%,6周岁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为92%,其中女童接受学前教育比例达到91.86%。
      2009年,全县发放“两免一补”资金8675万元,享受人数4.3万人次,占寄宿生总数的72%。化解“普九”债务3570万元。校舍安全工程改建新建校舍9.1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完成投资8653万元。
      郭城驿镇是会宁县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全镇3.5万多人口,有3所初中,12小学所,430多名教师,7100多名学生。2005年至今,县上已经撤并了13个教学点。设在村上的红堡子初中,计划在2015年前撤并到镇上的郭城初中和华峰初中,寄宿制学校已规划在镇中心小学现基础上扩建。郭城驿镇适龄儿童入学率8年来一直保持100%,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连续三年全县第一,兴趣小组、手工作业第、二课堂等活动丰富多彩,素质教育扎实推进。
      八一爱民小学是全县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坐落在八百户村,距镇上7公里,2006年由总政援助改扩建。2005年来,在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中,连续5年位列全县340多所村级小学前10名。四至六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4000多册的图书阅览室每天开放,艺术展览室陈列着学生的手工制作,师生的书法、绘画、根雕、奇石等作品。每天课间播报的红领巾广播站,每学期举行的普通话演讲比赛有声有色。已经毕业的李晨梅同学,2007年被选拔参加了全国双拥晚会演出,荣幸地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一起合影。
      华峰初中的素质教育则结合白银市“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年”,大力开展“告别陋习,文明伴我行”活动。每学期举办的师生才艺大展示是学校特色。
      距县城数十公里的甘沟驿乡和百公里之外的新庄塬乡是会宁县自然条件较差的乡镇。特别是新庄塬乡,处在干旱山区,相对贫困落后,全乡13所学校,包括初级中学1所,小学12所,另外有8个教学点,是全县教学点分布最多的乡镇。学生最少的后沟教学点只有4名学生。新庄塬乡和甘沟驿乡在缺乏相关设施,音乐、美术和英语老师奇缺的艰难情况下,也在尽力推进素质教育。
      在“高中教育上水平”的思路引导下,县城的几所高中,积极推行以老带新、集体备课等教研教改,成效显著。
      职业教育在会宁起步较晚。会宁现代科技学校校长宋书林说,会宁与他们如东相似,百姓大都具有一种深厚的大学情结,一度形成了直奔高考的心理定势,但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脚步、职业教育的推进和劳动就业的形势在逐步改变。
      初中毕业是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面临的第一次艰难抉择:其一是高中与职校的选择,其二是上学与就业的选择。而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前者往往只能让位于后者。
      目前,农村的学生初中毕业后主要有升学、务农和外出打工三种去向。大量不能升学的学生只能回家务农,而外出打工的学生因为缺乏专业技术和基本技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2009年,会宁县出台了《2010年春季九年级毕业生分流及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历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从2010年春季开始,按照综合统筹、学生自愿的原则,分流部分初中毕业班应届学生,从第六学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学生分流可以在保证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和谋生本领。另外,职业类学校负责推荐工作,学生每月都能享受一定补助,即无虑学习费用,也不用为将来的就业发愁,成为部分家庭和学生的主动选择。
      2009年,会宁全县总计有1.6万名初中毕业生,而全县高中仅可容纳6000多名,3000多名进入职业高中,能够享受继续教育机会的初中毕业生只占到总数的60%多一些。郭城华峰初级中学2009年升入高中160多名,升入职中120多名,占370多名毕业生的75%。校长张廷福说,国家正在制定的规划纲要提出“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令人期待。
      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是县上近年改扩建的职业学校,已培养各类毕业生8000多名,其中1700多名考入高职院校,2000多名推荐到山东天津、江苏、兰州等地就业,是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的毕业生除考入高职外,通过介绍就业、自主就业,大部分有了着落。2010年计划招生1100名,今年春季已接受初中三年级分流学生200多名。
      会宁现代科技学校是会宁与如东结为友好后引进的民办职业学校,著名西强教育集团的分校。2007年6月创办,2007年秋季招生,有中职教育和农民工中职教育两种办学形式,开展学历和专业技术资格双证教育。中职教育班在校学生1100名,首批正在实习的学生607名,今年6月即将毕业。农民工中职教育班招收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学制3至5年,工学结合,2008年开始招生,在校学生1330名。目前,学校已于江苏南亚集团、富士康集团昆山公司、纬创资通、中国龙工集团上海公司、深圳龙记集团等500强达成用工合作,与龙腾光电、嘉联益等大企业建立了联系。2007年招的607名学生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实习,月工资平均在2000元以上。助理技术员路娣获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2010年1月优秀员工,公司特意给学校发来了贺信和感谢卡。
    理念:阳光教育
      公正、公开、有序、透明,办群众信得过的教育,让人心工程,社会工程,民生工程真正体现公平性和普惠性
      宏志班、联想班、藏族学生委培,在会宁,多样的的助学和办班形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部教育的关怀,也展示着会宁与外界的友好合作。
      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成为会宁群众普遍欢迎和最受追捧的助学贷款,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心下解决西部教育返贫的有效途径。家中十分困难的太平店镇太平村王鑫同学,2007年考入燕山大学后十分发愁,在成功申请到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后,一下解决了燃眉之急,金额达23200元。
      会宁县的主要领导认为,教育公平关涉到群众利益,要在注重教育水平的前提下,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方面,要坚持资源公平,优化学校布局调整,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程序公平,加强制度管理,做到有序竞争、公开竞争、公平竞争、阳光竞争。
      面对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群众重视的新情况,县上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全县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统一组织招生宣传、统一组织报名,由职业学校自主完成招生计划,学生自主选择中职学校,同时制定了中职招生违规违纪举报制度和“四个严禁”、“五个不准”的中职招生纪律,严禁教师担当招生代理人,杜绝县教育局集中宣传后招生学校再进校宣传、向招生主渠道外的机构输送学生,并联合工商、公安、广电等部门打击非法中介招生,积极有效地推进了中职招生的规范化管理。
      说到收费,会宁五中校长王天杰告诉记者,会宁城区高中的收费不但公开、透明,而且一直偏低。目前,同属白银市辖县区,省级示范学校的春秋季收费标准,会宁县城区高中要比白银市区低300-310元,比平川、靖远、景泰低130元,他们市级示范学校更是如此。五中收取的住宿费比白银市区要少50%。仅取暖费一项,实际支出在收费的两三倍以上,全部由学校垫付,总额达数十万元。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会宁各高中学校累计负债5000多万元,其中一中1300多万元,二中800多万元,三中1000多万元,四中700多万元,五中1400多万元,多为银行贷款和施工企业垫付。
      2000年以来,县上在财力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尽量挤出有限的资金,用于奖励学校和资助学生。2007年来,县财政总共挤出109万元,资助和奖励1571名家庭困难的学生。从2008年起,将每年30万元作为资助和奖励学生和学校的固定费用,县总工会等单位部门也为考入高校困难学子积极资助。
      今后,现有的教育资源怎样利用,会宁教育如何可持续发展?张启业认为,会宁教育品牌来之不易,要保持好并不断发扬光大,必须不断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吸收和借鉴外地的先进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充分挖掘教育内部潜力,坚持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会宁教育品牌发展之路,其关键是主动适应和跟进教育转型,规划和落实好三个方面的战略性举措:首先是构建教育事业投入保障体系,进一步探索和建立贫困地区加快教育发展的投资机制。其次是构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体系,协调发展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逐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教育的不同需求,把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第三是构建教育名县品牌体系,培养一批名师,兴办一批名校,形成内涵丰富的教育品牌。当务之急是从基础性的工作入手,改善办学条件,健全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重点工作是,培养一批名师,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兴办一批名校,巩固和强化教育优势。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为会宁教育品牌争光添彩。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为“教育名县”夯实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展目标是,围绕打金色牌,把会宁建成西北教育名县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教育移民,夯实义务教育,优化高中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到2012年,全县50%以上的乡镇实现高质量、高水平九年义务教育。确保高考上线人数和重点上线人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比例达到1:1。每年向外输送职业技术人才7000名以上,新增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以上,输转劳动力11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7亿元以上。
      会宁采访期间,记者在新庄塬乡看到的感人一幕,始终无法忘怀:一件普通的平房里,父亲在外间打理杂货店,母亲在里间卧室就着火炉做饭,一个约莫十一二岁的小孩,正趴在床沿上写作业。卧室两侧的墙壁上,密密匝匝挂满了各样的奖状,仔细一数,多达106张!孩子的父亲李克金说,家里还收存约20张,是几个孩子们参加重要竞赛的奖项。
编辑:李晟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文星街21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